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从一门外语学习走向双外语、多语的选择教育

文章作者:佚名    时间:2024-05-02 01:09:09

记得2017年,我所在的甘泉外国语中学参加上海特色普通高中复评时,一位评委提出这样的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所有的翻译工作都可以完成”机器学习,那么学习外语和小语种的意义何在? 还有什么价值?”

确实,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被稀释,越来越多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任务可以被机器取代。 “语言证书”还能成为未来社会优秀人才的“敲门砖”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中学外语教育的视角需要怎样的转变呢?

从一门外语学习到双外语、多语种教育的选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语言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而语言的传播等其他方面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刻的时代。 但目前,除了少数知名外语大学和经贸等特定行业外,大多数人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学习重视不够。 尤其是一些非通用语言或者小语种,很少有人关心。

当父母为孩子选择学习一门外语时,常常会考虑:这门外语难学吗? 考试有可能获得高分吗? 进入大学后我的专业选择会受到影响吗? 如果你学会了这门语言,将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

其实,重要的不是孩子未来能否用哪种语言“走遍世界”,而是帮助学生和家庭面对多元化、多极时代的变化,从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城市要综合考虑定位、社会发展、国家召唤等多个维度,理性选择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这种综合考虑包括掌握信息处理能力、自我评估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 掌握从学习外语到母语学习和双语学习的正迁移能力,掌握语言学习和认知的元策略,从而提高对其他学科和所需学习内容的适应性学习能力; 掌握运用资源和工具进行人文交流和智力互动的素养和能力。

同样,外语中学的语言选择也不能是只以英语为主的“一站式表演”; 不能盲目“家家户户开花”,造成学校资源的稀释和浪费; 切不可过分追求“眼前红利”,以小语文考试作为升学的跳板。 ,而忽视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早期培养多语言人才的长远目标。

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育走向跨文化素养培养

高中外语学科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核心能力”,进一步凸显了外语教学对塑造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的教育功能。 这些直接关系到中学生未来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品格培养,关系到我国开展国际形象传播关键能力的培养。

面对全球化进程,学生不仅需要精通外语,还需要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同时,要以文化自信姿态在国际交往中开展积极平等对话,增强文化敏感度和认同度、文化互动。 能力和反思能力,提高行动研究能力和参与能力。

同样,跨文化素养的培养也不能仅限于学校和课堂。 跨文化学习空间的打造需要对跨文化学习的物质、时空、组织、文化等场域要素进行充分解构。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习的哪些属性正在被迅速取代? 有哪些比较有利的方式方法呢? 这是留给基础教育外语教育者的共同课题。

“外语+”的智能学习模式正在成为主流,语言在应用场景中的语用功能和文化属性不断放大。 此外,在传统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已成为共识。 让我们大胆推测,未来的学习不仅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二元模式,而是基于虚拟环境中的资源形成“学习中心”的三维模式。

很难说学生在未来的外语学习中是否会借助“资源”学好外语,或者是否会成为虚拟环境中外语与文化交流互动的资源主体之一。

科学研究还表明,学习外语、双语甚至多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更流畅、活跃、创新的思维能力。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语言背后的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内容和方式将实现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飞跃。 辅助外语学习的资源和工具也将不断更新,比如目前极其流行的电子词典、电子教材、各种外语资源平台等可能会因为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而成为“过去时” 。 外语学习需要更加注重真实情境中的双向互动和思维创造,从而构建更加“属于学习者”的氛围。 个性化的认知系统。

一位学者曾说过:“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交流工具、一种文化载体。任何形式的语言教学,实际上都是人文素养的教育。它的魅力在于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 ”。 从“人的发展”的本质来看,外语和跨文化学习与学习者社交能力、情感能力的发展、思维模式的构建、人格品质的锤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习外语和跨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无论是语言能力、跨文化素养、人格品质、社会情感能力、行为和价值取向,所以使学习者能以积极的态度和必要的能力参与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与世界平等对话。

作者:杨云(作者为上海甘泉外国语中学常务副校长)

地址:英语口语培训-在线英语教育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pg电子模拟器试玩网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2022048672号    网站地图